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中国艺术品网社区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
“不完美”方为文人写意画艺术之本味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10-14 15:16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关于“词学”之微言

偶于某论坛下载得《龙榆生先生词学著作选》网络版,心颇喜庆之。龙先生之名,固于早岁便由《唐宋名家词选》中闻知矣,当时则以为必与《唐诗三百首》选编情况类同,皆古之所为耳。其后初知却为现代人士所为,心下尝即为之一动;而今更知先生身世及学术历程,乃不觉肃然起敬且由衷膺服。盖吾得识一不以时势左右其人生价值取向之硕学高才也!感佩之余,微叹以思:吾国似此“非实用”类文化,数十年间,久已为世间遗孑,而此“绝学”终有人继,是真称中华文明本身生命力之强大,与“人同食五谷杂粮而习性相远”之明证矣。又,现今之世,或许亦仅因网络之便,天下九州吟咏之士,悉数已得现身,此固臻一时之盛,且复异日或真能得见词坛群星辉耀于此中。——希冀方殷,忽又念及一点:文化土壤之瘠腴,其成因,固有其地域及历史性差异,不然所谓“自古地灵人杰”焉非空穴来风。然偏偏此《龙榆生先生词学著作选》网络版之作者听琴斋主(编创此作工作量之浩繁足以证明其爱好之深),连同嗜词成癖之达某自身,却皆为岭南与巴渝这等“文化沙漠”中人。若此,倒还真不知当是作何解释了,呵呵……
此文成于数年之前,今依次发布于网络。标题为今所加。


《达人谈艺》片段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10-21 10:11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由《全词谱》及《近三百年名家词选》所感词事之文二则

江南达者 童山雷

前文已谈及吾以人生所感依次填写《全词谱》事。今凡可发掘者(其词牌名实多少能以吾生感受予以发挥者)悉数写罢,意犹未尽,乃仍着意于它处——主要乃古词集中——寻觅而为之。孰料如此一来,倒对此所谓“全词谱”者颇存疑惑了,盖因它处很有些词牌,此中并未收罗。而后忽联想至当时即觉奇怪:何以此词谱中竟有今人毛泽东之词例。也不知搜罗发布者leolio此集是据何得来。然其本身必非古本,已无疑矣。而此所欲申言者,尚是这点:凡事,何可轻以“全”字言之!事求其全,为事者自不待言必受常规中人所不必承受之苦处;而一经实则未得其全却又称之已全,岂非徒遗其哂于人也。言不尽意,料已然能使为艺文事及其余诸事者戒。


闲观龙榆生先生《近三百年名家词选》,觉其整体亦称蔚然大观。集内各式各样溺于兹道者,休论其人生理想或际遇之不同,艺术感觉或追求之各异,俱莫不各立“意格”,“复取沉晦已久之词体”,以寄托“幽忧愤悱缠绵芳洁之情”,遂成此“词学中兴”气象。噫,斯集中自不乏“锵金戛玉”音韵朗朗且复寄情高远之作矣。然掩卷思之:其据实以言,确未若宋词者,主要端是为何?——是称刻意拓新且精心雕凿有余,而自然天成之形神毕竟稍欠也。宋人词章,宁非字斟句酌、通篇务求新意者欤?然及既成,则必若平谷流泉而略无阻滞者矣。其天然去雕饰之菁纯意态既得,入眼上口之词语,亦如常言般平易近人却又决非真正所谓“口水话”,是以其基本艺术格调,又岂能不高乎。要之:艺事,纵于个中呕心沥血,亦必不可露一丝形迹,方为上。吾之言,但不知艺中君子,以为然否。
顺录斯集内郑文焯《采桑子》一首,以供观赏。吾人斗胆以为:倘倒是直接将其“年涯”改作“年华”,“第几生”改作“第几声”而上文“歌声”换为“歌清”,或更好些。

郑词——

凭高满面东风泪,独立江亭。流水歌声,销尽年涯不暂停。    归来自掩香屏卧,残月新莺。梦好须惊,知是伤春第几生?


此文亦成于数年之前,今依次发布于网络。标题为今所加。


《达人谈艺》片段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10-31 16:28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填词偶感(箧中旧文,今依序发至)

那日自家亦一时伤春,看着片片落花渐次融入青草与泥淖,不知其神魄皆上哪儿去了。却恰于柳词中见《甘草子》词牌一首,遂得词曰——


春去。偶见残红,寂寞归青圃。哪得觅芳魂,空惹愁心绪。
来岁杏桃今何处?敛丽色,忍居幽苦。却待乘时以寤,竟是娇如故。


自觉其尚得一二婉约之情。想那当日之柳耆卿柳三变,自称“奉旨填词”,半生出入于秦楼楚馆,虽屡试不中,抑郁不得志,倒也于行坊间闻名天下,固擅春色之盛矣。而今之文人墨客如达某,其生存之大环境既已婉意净尽,个人空间,亦因秉性所致,长年累月索索寞寞,是真将孤寂凄清之味,品之深透也。然则唯因于此道仍痴心不改,故尔徘徊沉溺其内,也便多少有了些实在的体会。自然,幸喜达某毕竟非是悲叹春秋而不能自拨者,即令极言之,亦不过心性中有此一面而已。呵呵。但却又据实以言:吾国文化,便是在今日,或许也是因了如达某者流存在,方才不绝而潜行于世……独守书案,忽念及于此,信意成言。并不敢奢望将吾之《甘草子》去同宋贤比肩了,就看忝附于“近三百年词家”之尾,亦属过分否。


《达人谈艺》片段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11-11 10:11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于“套路”间显示“个性之美”
——箧中旧稿。标题为发帖时所加。

江南达者 童山雷

想这中国艺术,无论诗词、书画、戏曲,甚至于那不是艺术之艺术,如武艺、医术等,皆莫不极重“套路”,或者说极重这“形式美感”。而此之利弊,亦称观之明了矣。譬如画道,史上任何大家,其鲜明风格中,无论如何,亦尽可窥知其“中国画”(山水、花鸟、人物什么的)之共性,此实是彼等下笔落墨即与生俱来,无法回避得了的。更加之其个人习气之一贯性,因此,其固定形式,相对而言只能愈见其执着不易。所以无怪乎追求视感之变化者,尤其西画出身之人,会将其视作“千篇一律”。然则话说回来,此种固定形式本身,无论其整体也罢,细节也罢,同时本已便是美感、且是别种艺术决不可能取代之美感,这却也是任何识者都不会否定的。看来,共性之美与个性之美,作何求得最完善的并存方式,换言之,如何又能在共性的最低阈限中,极度地发挥个性之美,此确是一切执艺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。随感而言,还望读者中各界方家,批评指教。


《达人谈艺》片段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11-24 19:26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传承·因袭·抄袭辨

偶于网络间见有人为“抄袭”一事辩论,个中涉及文化之承袭问题。由是,吾意以为当对此“传承”“因袭”与“抄袭”三者,作一简明扼要之分辨。一、传承。盖因今个体之人,已决不可能平白单独对所有事物生成初始见解,故尔其任何言识,自然已包含先辈之意见,是此谓也。二、因袭。人无个体见解或极少有个体见解,凡事俱以此前既成之论为论,而竟至于浑然不觉,乃当此谓。三、抄袭。己心或判识前人之佳处,遂有意无意、且多半属有意,径将彼置诸己述而秘不与人道,则斯谓之。此三者,休论其于具体物事之细微差异,本质概莫出此。兹理既明,凡欲于诸事中——尤其于贵独创性之艺文事中——持何正确意态,相信我读书君子,必尽能无惑矣。


《达人谈艺》片段
——箧中旧稿。标题为发帖时所加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12-9 18:33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随议二则

江南达者 童山雷


由上文(《传承·因袭·抄袭辨》)却又引出艺界之人际关系。吾国艺坛,传统行帮息气之重,艺事外人际关系之复杂,可谓举世罕有其匹。固然,徒子徒孙爱戴师父师爷,师父师爷呵护徒儿艺孙,此既关“孝”、“慈”之美德;而师兄弟或同声共气之艺友彼此关爱,此亦近于所谓“悌”与“义”。尤其若是甲某提携了乙某,乙某对甲某永怀感恩戴德之心,至少担心被人认为知恩不报。如此等等,尽非是不可理解。问题却在于,艺事原不受客观自然因素之制约,换言之,即并无铁定不移之衡量标准,这样一来,再加上人间爱恨情仇或利害关系之类因素,那好与坏——特别是好又好到哪一步,坏又坏在哪儿——则怎么还能厘清道明?劝我从艺君子,谈艺之时,则尽可能排除对艺者本人之好恶,只论其艺本身。此说看似有些冷心冷面,实则舍此别无他途。近日,吾偶于网络间见一说,道是傅抱石虽蒙徐悲鸿提擢之恩,却对徐之国画笔墨,并不认同。果如是,抱石公为吾辈楷模焉。


承上。进而言之,倘各由人情或利害关系所结成之“艺术团伙”,更各自皆把持了艺界一部甚或全部舆论及事务、至少是已可左右干预其艺术优劣标准,则事情之危害性,此不言自明。且尤其当吾国国情所在、行政与人事等有关艺者之“生杀予夺”大权,还“顺理成章”地亦与彼等结合在一起,那么,此事所导致的后果,委实愈见其严重。自然,如此情形欲要改变或遏制,已决非任何个人能力范围内之事了;至若在野之辈譬如达某,除了自感有责任指出这点,事实上,却又能将其怎的?



《达人谈艺》片段
——箧中旧稿。标题为发帖时所加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12-30 17:43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独玩画道偶感……
    ——箧中旧稿。标题为发帖时所加。

艺者“在野”,且茕独一人,全不介入艺界那等说不清道不明之瓜葛中,却也是好。吾既处此孤寂凄清之境久矣。索索寞寞把玩手中之艺,虽无他人相帮相衬,同时倒也少了好些外力的干扰,由此似亦多了点儿独运匠心的机会。譬如日前加工整理游归之画作《涪江夏水满芦滩》,画儿将成之际,忽见那江畔房儿尚未点窗。方欲如常下笔点之,则于意念间预审成画,且权衡其有与无之利弊。左顾右盼之下,却总觉点之不妥,于是干脆任其空着,还觉有着几分“神拙拙”的趣味。自然,此事本身各人审美见解难一;但艺事愣便只乃一己独立意志之完全体现,这一点,或许任何真正之“嗜艺者”,皆会在相当程度上予以首肯。——所举之例不一定最为贴切,还望读者宽容之。



《达人谈艺》片段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-13 16:42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观画展偶得
    ——箧中旧稿。标题为今发帖时所加。

昨日(此为数年前事)偶得一观“黑土大地”俄罗斯绘画艺术巡展。尤幸此展规格还算可观,举凡沙俄及苏俄时代之大家,多数皆有画作在内。回顾吾辈青少年时代,虽梦寐以求,然几曾得见此等异域大师手绘真迹!是以不由吾不惜此机会,足足在展厅内留连了四五个钟头,细细地将那百数上下的巨幅小件,俱揣摸玩味了两三遍。有一粗略之直观感受,且纯系彼总体面目上的:从这原件上看,其实所有沙俄时代大师巨匠之作,表现趣味相对朴素简单,视象效果亦与吾人日常目之所及较为一致;而苏俄时代画家,对物象形色构成诸关系已明显更加考究,视觉效果亦随之愈见其精严与神奇,其间侥侥者,技艺甚至可谓近于无懈可击矣。而自来若由印刷品观之,后者之作,又何可与前者比肩焉?固然,想来,此或仅因其入展之作,前者的,多为一般画作而并非代表性作品,后者的,却已然乃其平生力作劲构罢?不过,总而言之,这绘画原作与印刷品之别本身,毕竟忒为显著:譬之于人,前者为其日常存在,鲜灵而微瑕未饰;后者,则若盛妆登场,虽可视效果绝美,然终究已不得令人感知其肌体之亲切气息——甚或莫如竟直谓之“嗅其体臭”。另,如此规模之画展,连一件能入大师创作年谱之作皆未出现,此尤可印证绘画名作真迹之珍贵。咳,也难怪收藏者个人或团体,会不遗余力搜索而必欲攮括之!此外还有一与展品本身无关之细节较有意味:观展者,似乎以五六十年代之人,与今之年轻艺校生为主。思之,前者或如吾辈般主要基于怀旧情结,而后者,则大抵多半因出自客观需要罢?



《达人谈艺》片段


附:有点疑惑此稿是否刚写出时即发布过(请原谅这头绪繁复,可能出错),为了不误读者诸君,在此顺带发上一条从未在论坛上发过的本人适时作画手记——


在作“画中游补遗”文字时尝思:己画曾经的“大刀阔斧”、“半生不熟”及“倒象不象”感觉,还真个不能因为“务求精严”而致抛弃。今作泸沽湖题材之《宁蒗何期遂久》与《夜来尚见花如许,白昼天高日照炽》两画,即着意于此。除注意笔笔分明之稚拙生涩趣味,还特别给自己规定,即使在这“似是而非”的风格中,也须将“感觉”画足。前者,画题出于己词,巧取宁蒗之古今地名,已自有着“说不清道不明”之感;画中则以阔大笔触,展现朵朵沉静白云下,这神奇湖山一派清丽澄明之景象,且不作光影及细节刻画而欲求其风日微漾、水天净澈感觉。后者尤难:就要以这简捷之笔墨水色,径直表达“冬日暝昏,黄月轻掩,视野所及处,寂湖水面似已半粘若冰;疏落岸畔,不单孤舟静凝于水,丛草间已然结上霜雪;而装饰得“花花咪咪”的摩梭木房,却灯火幽明、暖色之光映照着屋院旁盛绽之杂色大花,以反衬周遭清寒之境”,从而将这独特之地域风情体现出来。须知这可是“写意”啊,既不能真个画得太过具象了,又得把细微感觉“落纸无悔”地一下子把握准。不过,这种给自己“出难题”的感觉本身,倒也真好。作画时唯感心血聚于笔端,并不觉时光在身畔流逝,忽而画幅内已得预期之效果……顺带记一下:为节省时间,如好久以来的习惯,两画是交替着在画,因为毕竟有那么些必须耗时的“手续”啊,至少许多时候都得“待纸干”吧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2-9 17:41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谈艺旧文三则

江南达者 童山雷


近段时间,有两件有关于这《达人谈艺》之事令吾有感。一是“国学复兴论坛”负责人某兄,因识吾此文转而青睐吾人,盛邀吾出任该坛版主,盖为吾向来未敢应承过任何此类职事,转而其不辞辛苦,专为吾在该坛辟一栏目,以导入吾既发之文图,且发布公告委吾以该坛“大学士”头衔,以此续发吾帖。其礼遇之殊隆,可称吾辈历游网海所未得未见未闻者。事之二,是为搜狐“百家讲坛”撷录这《谈艺》中首文《颓楼品画》。当时,吾在该网本帖内见此回帖,其语平实,只一赞且告吾其事。唯因闻其选编处犹有评介吾文之举措,因而循链接地址去往一观。原来知会此事于吾之兄台,便是其选编主事者,那评介之文,亦出自此兄之手。而那评文本身,心志之热忱,情怀之坦荡,言辞间其首肯意态之高确精当,皆足令此心怦然动之。想来,此提及之二兄,本与吾辈向无关涉,彼此亦不知对方系何人而居何地并以何为生,仅因皆是我华夏大地所生息而生性喜好吾国文化之辈,故尔惺惺惜之。则由此也可见,尽管当下全社会物欲横流,然毕竟这天覆地载之人间一隅,尚真有如吾辈嗜纯粹文化如命者。是以文化本身生命力之强、我中国文化这魅力之盛,悉可见其一斑。余言休絮了。在此,我谨谢二位兄台,非专谢其对吾人吾文吾艺之认可,更谢其那份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、而必应属庄严神圣之文化使命感。这人世间倘多一点有此禀赋之人士,我中华文化之复兴与发展,是真有望矣。


日前,所在工作系统邀请部分职工观看俄罗斯芭蕾舞剧《天鹅湖》,吾亦以时下在本单位之“老资格”而应邀。彼剧吾自小即闻其大名,今终有机会一睹真容,心自暗称其幸。而观剧之时也,其简单乃至纯粹之剧情,柔丽以成经典之音乐,轻盈圆活则又富于表现力之舞姿,与幽深静美而决绝尘世之舞台布景,无一不令人感觉暂远凡俗喧嚣而在此心留下恒久之美好记忆。尤其因吾座已在三楼,虽是按其划分当属丙票,然实则因视角已呈俯瞰,舞台之布局,其无论点线面体之形,明暗鲜幽之色,及其整个节奏旋律动静变幻之势,莫不了然于眼底,是真为吾提供彼舞美设计之清晰思路矣。常言云: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吾,音乐舞蹈之外行也,固然只配看看热闹;而于自家所事或涉猎之领域,则在静观之下,多少有点心得体会,是以在此形诸文字而示于人。


忽因上文念及,这远年之心,已然对文艺向往。试投稿件于传统之纸质媒介,所作虽稚拙也,则分明俱为一己之切身体会,而每不得中。或有回文曰:斯作之思想性,犹如何如何。当时亦不甚服,但终不得解,不过暗存一疑问于心。今恍然大悟:当时所谓作品内有无思想,有,则必是已纳入别人之某种范式,而决非指是否系有自家见识……言之至此,似已不屑更为赘语矣。呵呵。只另有一点,仍须道出:今者,彼怪悖之论,于真正思想文化圈中,尚亦已无市场欤?


《达人谈艺》系列文字选发

注:此为箧中旧稿,内中或有当时鉴于“时效性”而已然发布者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2-18 17:00:32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画中游》写作,似令吾生得以反复“过”上多遍……

江南达者 童山雷

吾自发心以《画中游》文字言己画艺以来,凡相关一己生存感悟且复既纳入画图者,涉之不可谓不宽泛;而自家欲以之道及凡生与画艺纠葛之初衷,亦渐次体现于此过程。兹二者,相信数年来吾此文之读者,当已小有感知矣。今,是文已成八百篇,先期即已完成预定计划(原估计将于俗生在职场生涯结束之际方得以了),由是此心欣慰甚或自豪之情,确也在所难免。盖从小到大渐至于老,始终不渝坚信“磨杵成针”、“有志事成”与“长路终是行之渐短”,斯堪称得其证之欤?除此之外,作为此系列长文作者,于其写作、审视及玩味过程中,犹另有一感,自觉于艺于身,皆颇有裨益。何者?细思之,吾人之一生,原无异于古之所拟为戏文、今者类同于影视般,仅为一单向进程,无论本身有多精彩,亦只是过上一遍,便算是演出或放映完了。而吾今也,却于此流程中介入编导与剪辑加工等作用,可慢慢把玩其任何细节,可“倒带重播”,亦可回首点评业已成形不可更改之各种事境,甚至于此另得一相对精练“艺术人生”之事功过程内,竟然就连这实存之人本身,也都象是已活上了好几遍……咳,固然,这类感言,并非是大众都能产生共鸣的;而今则吾既生此感,且世间毕竟乃有如许多之从艺者,是以吾辈似仍须将此感受道出,倒看有几多心会之士。

注:此文得自于2013年之前。今,吾之《画中游》,“正记”已达一千零六十六篇;“附记(西画部分)”二百二十八篇,分为早、中、后三个时期,已全数完成;“补遗”预定的二百三十九篇,亦已成一百八十三篇了。所谓“正记”,是相对“附记”与“补遗”而言,其当伴吾生以终,自是一不可定之数。而后两者却是已经预定下的。——这三个“画中游”,虽皆源自现实人生与艺术,然其择重点似乎不同。其一,是为俗尘凡世中对于“诗意”或曰“艺文之趣”的寻觅与体验;其二却是借着曾经倾情投入的西画之艺,甚至于有时还会触及侧旁之艺,而展示一个画者在特定时代之凡俗人生中,所经历的各种酸甜苦辣;其三,则又乃是反观一己翰墨之艺的所谓“螺旋式”前进状态,并其间种种困惑与蹉跎,藉此亦体现个人从艺的心路历程。前者这十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甚广;后两者,所发布的范围相对较窄,特别是“补遗”,至今为止,只正式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中(jndztsl),最多也只再转发入本人QQ空间而已。


《达人谈艺》系列文字选发,标题为今发帖时所加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站点统计|手机版|小黑屋|Archiver|中国艺术品网 ( 沪ICP备06027390号-32 )  

GMT+8, 2024-4-27 06:49 , Processed in 0.203125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